大篆作品 | 大篆知识 | 加入收藏 大篆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大篆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大篆转换器

当前位置:大篆网 > 大篆知识 >

清朝末期著名书画家吴昌硕二十九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时间:2023-08-06 04:16:46 编辑:大篆君 来源:大篆网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清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同年5月清兵进京,10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政府开始统治中国。

对于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压制各种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须尽快融会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长久的统治。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项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兴文字狱,以钳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动地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整理。而陷入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通经致用,朴学逐渐兴起。在朴学学风中成长的金石、考据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秦汉、北朝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转型和总结时期。

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 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 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頫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如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墉。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的集大成者有刘墉,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和理论。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让之、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纵观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

清中期,乾隆、嘉庆前后,董、赵的影响渐弱,文人们向古代传统的追寻逐步深入,这使得篆隶书法的复兴步伐加快了,对晋唐宋元明传统的学习范围也大大扩展,由此成为两股基本的力量。

清晚期,嘉庆、道光前后,阮元、包世臣倡兴碑学,从理论上鼓吹秦汉北碑传统在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系统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时显学。但深入实践的许多书家,并未完全舍彼取此,而是各取所长,自觉不自觉地寻求融合之道,使两大传统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清代晚期吴昌硕的书法作品。

吴昌硕(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厉良玉、赵之谦并称“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正如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所说:“与同时代艺术大家比,吴昌硕是承前启后、比较全面的一位巨匠。”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1927年11月29日,吴昌硕逝于上海寓所。

吴昌硕的楷书,始学颜鲁公,隶习汉代石刻,篆学石鼓文。行书学黄庭坚、王铎。

吴昌硕书法作品,以篆书、行草为主,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具有篆书痕迹,将篆、隶溶为一体,形成独特面貌。

吴昌硕的隶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中年以后,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反复钻研,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风格独特。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喜欢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吴昌硕主要书法作品有:《篆书小戎诗四条屏》《篆书三言联》《篆书七言联》《临石鼓文中堂》《篆书七言联》《临石鼓文》《行书普宁寺牡丹》《吴方彝款识》《篆书赠步畴先生联》《篆书四条幅》《行书题米芾乐兄帖》《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行书独鹤赤鲤七言联》《行书荒山商盘七言联》《行书风波尘土五言联》《行书八十自寿联》《隶书村里家中五言联》《行书七言诗翰轴》《行书题画轴》《行书五言诗轴》《隶书横披寿无量》《行书录李白诗句轴》《致沈石友诗稿札》《行草团扇》《金文扇面》《行书七言联》《篆书七言联》 《篆书八言联》《楷书彝器款欸识册》等。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篆书小戎诗四条屏》赏析

吴昌硕《篆书小戎诗四条屏》,光绪丁酉年(1897)吴氏五十四岁所作。上海博物馆藏。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篆书三言联》赏析

吴昌硕《篆书三言联》,金石寿书画缘。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篆书七言联》赏析

吴昌硕《篆书七言联》,丁卯(1927年)作 。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临石鼓文中堂》赏析

吴昌硕《临石鼓文中堂》。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篆书七言联》赏析

清 吴昌硕《篆书七言联》,台北故宫博物院。

本幅集石鼓文为上下联:“多驾鹿车游污澫。写来鲤简识平安。”是一九二七年,八十四岁的晚年之作。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临石鼓文》赏析

吴昌硕《临石鼓文》。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行书普宁寺牡丹》赏析

吴昌硕《行书普宁寺牡丹》,是吴昌硕八十四岁时所作。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吴方彝款识》赏析

吴昌硕《吴方彝款识》。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篆书赠步畴先生联》赏析

吴昌硕《篆书赠步畴先生联》。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篆书四条幅》赏析

吴昌硕《篆书四条幅》,纸本,39厘米*108厘米。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行书题米芾乐兄帖》赏析

吴昌硕《行书题米芾乐兄帖》,29x137厘米。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赏析

吴昌硕篆书欣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行书独鹤赤鲤七言联》赏析

吴昌硕 《行书独鹤赤鲤七言联》纸本行书 155×30cm×2 1906年 朵云轩藏。释文:独鹤不知何事舞,赤鲤腾出如有神。款署:临川仁兄法家正。集杜子美句。时丙午仲秋之月。吴俊卿。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行书荒山商盘七言联》赏析

吴昌硕《行书荒山商盘七言联》纸本行书 133.5×32.5cm×2 1912年 南京博物院藏。释文:荒山野水破茅屋,商盘夏鼎周尊彝。款署:壬子四月,吴俊卿。钤印:缶无咎(白文)、俊卿之印(朱文)、仓硕(白文)。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行书风波尘土五言联》赏析

吴昌硕《行书风波尘土五言联》纸本行书 130×32cm×2 1922年西泠印社藏。释文:风波即大道 尘土有至情。

款署:一亭先生崇仰禅宗,潜心精奥,谨以佛祖劝励勉语为坐右箴,是可见其玄妙独到处也。壬戌人日,吴昌硕年七十又九。

吴昌硕晚年内心多数时间还是平静安定的,他等来了一生中难得的安定富足的生活,艺术上的地位如日中天,还有诗、画等艺事上的好友常常来往交游。也就是在这一年(吴昌硕79岁时),1922年壬戌年的人日,正月初七,他为挚友、虔诚的佛教徒王一亭书写了一副很著名的对联:“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在款署处吴昌硕写道:“一亭先生崇仰禅宗,潜心精奥,谨以佛祖劝勉警语为座右铭,是可见其玄妙独到也。”可见这两句是佛经上的话,是王一亭喜爱的。吴昌硕生平虽不信佛,但中国文化中儒、道、释三家本是相通相融的,加之常与精通释典的沈曾植、笃信佛教的王一亭来往,吴昌硕对佛家也并不陌生。

也许也觉得这两句经历痛苦磨难后心灵取得安宁的会心之言是玄妙独到的,这样充满悲天悯人情感的豁达宽广境界是儒家、道家、佛家所共通的,所以写了送给王一亭。其实这句话会引起吴昌硕如此感慨,是因为这一联的前一句,恰勾勒出他坎坷的一生,历尽风波突然见到人生如一条大道在你眼前。而后一句则暗合吴昌硕在一生中感受到的人生中许多至情至性、铭心刻骨的生命体验。吴昌硕曾自比一块落在凡间的补天石头,自对人世间处处的有情尘土护卫深有感触。在晚年,一切皆归尘土、尘埃落定之时,回想当年,吴昌硕写下这副对联,不只是感伤惘然,不只是悲悯苦涩,也有欢喜的回忆。 “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所感慨的正是吴昌硕回眸八十人生一瞬间心头流转过的悲欣交集。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行书八十自寿联》赏析

吴昌硕《行书八十自寿联》纸本行书 144.3×34.3cm×2 1923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释文:寿已杖朝,驴背何须跌我,谁为拂袖,虬髯切莫傲人。款署:癸亥秋,老缶八十岁自寿。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隶书村里家中五言联》赏析

吴昌硕《隶书村里家中五言联》纸本隶书 127.9×33.5cm×2 1924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释文:村里谢安石,家中白侍郎。款署:大至既重修王庵,戏集石曼卿自嘲语及山谷词为屏帖,江左夷吾乃甘寂寞,宜其与醉吟,先生同为趣也。安吉吴昌硕年八十一。钤印:俊卿之印(朱文)、仓硕(白文)。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行书七言诗翰轴》赏析

吴昌硕《行书七言诗翰轴》纸本篆书 120.5×47.5cm 1924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释文:阅尽红桑世变殷,郢书燕说太纷 纭。凭谁大雅扶轮手,贻我名山寿世文。伏 胜遗经出秦火,仲淹孤绪起河汾。一编且喜 循环读,莫倚危阑伫夕曛。款署:国学丛选读竟,小诗寄呈吹万先生幸正之。甲子长夏,吴昌硕年八十一。钤印:吴俊卿(白文)、苍石(朱文)。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行书题画轴》赏析

吴昌硕《行书题画轴》纸本行书 136×33.2cm 1924年 天津博物馆藏。

释文:荷气迎秋天影寒,赏秋人醉倚阑干,无风波处真难得,浅水芦花画里看。款署:《题画》。甲子春分节安吉吴昌硕年八十又一。钤印:俊卿之印(朱文)、仓硕(白文)。  此轴书法古拙遒劲,用笔时而厚重沉着,时而潇洒飘逸,起笔与横笔多沉实,撇笔多细长,有如其画梅之法。结字多欹侧,但以笔划之粗细保持字形的稳定,无倾倒之势,充分体现了吴氏书法“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结体以上下左右取姿势”的书法特征,并可从中看到许多绘画的用笔特点,面貌独具一格。款署“甲子春分节安吉吴昌硕年八十又一”,钤朱文方印“俊卿之印”,白文方印“仓硕”。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行书五言诗轴》赏析

吴昌硕《行书五言诗轴》纸本行书 136×4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风香邻有无,花影佛跏趺。历劫龙吁盋,餐霞凤别梧。石真彊取诗,柱诗奈不奇。觚山傥(此字点去)燕支夺,狂歌待老夫。普宁寺牡丹。丁卯深秋录于癖斯堂。吴昌硕年八十四。本幅书录五言诗一首,末作者自识:“普宁寺牡丹丁卯深秋录于癖斯堂,吴昌硕年八十四。”下钤“仓硕”印。无藏印。“丁卯”为1927年。此轴书法古拙遒劲,于法度之外别开生面。用笔时而厚重沉着,时而潇洒飘逸,起笔与横笔多沉实,撇笔多细长,有如其画梅之法。结字多欹侧,但以笔划之粗细保持字形的稳定,无倾倒之势,充分体现了吴氏书法“用笔遒劲,气息深厚”,“结体以上下左右取姿势”的书法特征,并可从中看到许多绘画的用笔特点,面貌独具一格。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隶书横披寿无量》赏析

吴昌硕《隶书横披寿无量》 日本戒斋藏。释文:寿无量。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行书录李白诗句轴》赏析

吴昌硕《行书录李白诗句轴》 日本戒斋藏。释文:云想衣裳花想容。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致沈石友诗稿札》赏析

吴昌硕《致沈石友诗稿札》 张允中藏。释文:略。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行草团扇》赏析

吴昌硕《行草团扇》 56岁作 23 X 25CM 日本朝日新闻社。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金文扇面》赏析

吴昌硕 《金文扇面》15×53cm 上海朵云轩。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行书七言联》赏析

吴昌硕《行书七言联》 纸本,1922年作 145×34cm×2

释文:倒卷黄河作飞雨,招呼明月到芳尊。款 识:石荪先生雅属,壬戌冬十月书于禅甓轩,七十九叟吴昌硕。钤印:人书俱老(朱文)、俊卿之印(朱文)、仓硕(白文)。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篆书七言联》赏析

吴昌硕《篆书七言联》 纸本,1926年作 115×26cm×2

释文:淖来小囿花为帛,日射高原柳不黄。款 识:梦白仁兄大雅属篆,集猎碣字应之,时丙寅秋,安吉吴昌硕年八十三。钤印:其安易持(白文)、俊卿大利(白文)、昌硕(白文)。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篆书七言联》赏析

吴昌硕书《篆书八言联》联,清,纸本,纵172.5厘米,横36.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花时鲤帛寓安迺乐,辞中虎帅写翰为猷。 集猎碣字。时丁巳先花朝数日客春申浦。安吉吴昌硕。

此件集石鼓文对联书于民国六年(1917年),吴昌硕时年74岁。笔法浑厚流畅,方圆兼济,变化丰富,充满古朴凝练、沉实恣肆的金石气,是吴昌硕晚年创作的石鼓文精品。

石鼓为战国时期秦国刻石,以形状似鼓而得名,因铭文内容记述贵族游猎事,又称猎碣。石鼓共十只,分刻先秦古歌一篇。石鼓文是籀文向小篆过渡阶段的文字,其体态堂皇整肃,笔法雄浑圆活,风神气质在古文字书法中独树一帜。因时代久远,字迹多有磨灭。石鼓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注:展出地点会变化)。

作为继邓石如之后的又一位篆书大师,吴昌硕将邓石如立足小篆的探索领域拓展到商周大篆,主要围绕石鼓文进行创作。他打破了清人以笔追金的拟古观念,以自然舒展的行书笔法入篆,从神形两方面表现三代文字雄强苍浑的审美趣味,为大篆古法注入了新的气息。

清朝末期著名书法家吴昌硕《楷书彝器款欸识册》赏析

吴昌硕《楷书彝器款欸识册》之一

吴昌硕《楷书彝器款欸识册》之二

吴昌硕《楷书彝器款欸识册》之三

吴昌硕《楷书彝器款欸识册》之四

吴昌硕《楷书彝器款欸识册》之五

吴昌硕《楷书彝器款欸识册》之六

吴昌硕《楷书彝器款欸识册》之七

吴昌硕《楷书彝器款欸识册》之八

吴昌硕《楷书彝器款欸识册》吴氏晚年作品朴茂雄强,篆书尤为人称道,而也小楷写的十分精到、稚致,超尘脱俗,全卷神定气足,是其中年时杰构。

这是吴昌硕四十二岁的作品,,无丝毫火气的小字温润隽逸,结字从容为之,从笔法可见其于魏晋经典小楷用功颇深,已显露大家之端倪。

作为中国近现代重要画派海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兼取篆、隶、狂草笔意入画,色酣墨饱,雄健古拙。明清至近现代的篆刻,流派纷呈,是篆刻史上继汉印之后的又一鼎盛时期。清末民初的印坛,吴昌硕与黄士陵、赵叔孺三足鼎立,各成流派,而吴氏更因其为现代印人梦中的家园--"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的身份,影响尤其深远。

在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后,随着中国社会陷入战乱频仍的近现代,书法也曾经一度受到过强烈的冲击,经受了风雨的考验。现在,她又迎来了复兴的机会,不仅在全国出现了持续多年的热潮,而且影响及于世界。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应该更加热爱她,更加为她而努力工作,使她得到更辉煌的发展。

Copyright:2014-2023 大篆转换器 www.97210.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