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是通行于秦代的字体,也叫秦篆,它和大篆虽同称"篆书",同屬于古文字,但小篆是经过整理的,统一的,规整型书体。大篆(甲骨文、金文)则不同,它主要指秦代以前的文字,那时诸候国各据一方,大多文字只通行于本国,且不规范,就好像方言土语一样,各国之间似懂非懂,同一个字,多一划少一筆是常有的。这些文字,说不上哪个对哪个错。所以,通常来说,写大篆相对容易一些。而写小篆就大不相同了。首先,在大秦帝国是统一的,况且在东汉又有了许慎所箸述的《说文解字》,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小篆字典,你写的对与不对,是可以拿它耒检验对照的,一般都把它作为辨识小篆正误的标杆。到了宋太宗时,又有徐铉等校订付国子监雕版的《说文解字》。这就更确定了小篆在汉文字中的地位。这样来看,要写好小篆是不太容易的。另外,从历史上来说,古代文人一般地脸皮薄,写错了怕别人说三道四。再加上有隶书等今文字的出现,秦代以后,写小篆的人不多,历代传下耒的小篆书法作品很少,大件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古人避畏小篆之难,索性不写也就罢了,今人则不是这样。有的人就爱耍小聪明,他喜欢书法,但又不愿下苦功夫。偏偏又有人投其所好,出一些“捷径"学书法的书,什么"多少多少天"可以练会某种书体,把人引向邪路。小篆则有《篆书大字典》之类,还有什么"篆楷对照"之类的东西。须知这类东西,顶多只可知道某一个篆字的读音,知道某一个篆字的写法,而对这一个篆字的本来意义却毫不涉及,更莫要说这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说,这类东西对“六书"知识一点儿不提。并且,在所谓“篆楷字表"里,还掺杂有自己“制造“的“篆字",即他用今文字想当然地编造一些所谓"篆字",这更是害人的。如果用这类东西做学习小篆的工具书,有百害而无一益,非走上歧途不可!可就是这样,有一些朋友把它当作美酒,如获至宝,“转发了",“收藏了",叫好不迭!豈不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