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3)甲骨文书法作品欣赏
关于甲骨文字的艺术特色,1937年郭沫若曾做过精辟的阐述:“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笔墨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郭老充分肯定了甲骨文乃殷代书法。
甲骨文笔墨书法艺术,是从20世纪20年代罗振玉编集的《集殷虚文字楹帖》为开端,迄今才近百年,老一辈书法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极为珍贵的墨宝。在随后的几十年间,众多的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中,对甲骨文书法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这对繁荣甲骨文书法创作、发展甲骨文书法艺术,无疑是件幸事。
罗振玉的作品
甲骨文是“以刀代笔”刻写到龟甲和兽骨上的,它已具备了书法的三要素:笔法、结体、章法。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书法,是指用毛笔“以笔代刀”,把甲骨文字 “摹写” 到宣纸上。这种 “摹写”,须认真体会甲骨文契刻时刀法的轻重缓急;是冲刀还是切刀;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变化,从刀法领会笔法,这样的 “摹写” 才能达到不仅形似,更近神似。
董作宾的作品
徐无闻的作品
潘主兰的作品
甲骨文的基本风格特征,钟明善先生在《中国书法简史》中说:“甲骨文字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瘦劲挺拔的细笔道的;一类是浑厚雄壮的粗笔道的。……从结体上看,……大小不一,但均衡、对称、稳定的格局已定。从章法上看,或则错落粗朗,……显露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给现代书法章法求新上以有益的启示”。
书法的三要素是用笔、结字、章法。甲骨文书法不仅要体现出甲骨文的形态,同时要用笔墨表达出甲骨文特有的契刻意味,表现出甲骨文字的“刀笔味”,写出甲骨文字的字势、气势、节奏,韵律、情趣、神韵、风格。
朱汉玉的作品
如何“写”出甲骨文书法佳作,杨鲁安先生说:“甲骨文书法创作,不但是一种艺术构思,更是一项文字工程。无 “捷径” 可走,不能急于求成,须在字内字外苦下功夫。对每个字的构形、本义、引申义、隶变等,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自得用笔纵横之势,弯曲转折之趣。要 “意在师古人之心,融今人之思,务使古为今用,无刻意做作,发胸中真趣,才能构成佳作。”(杨鲁安《甲骨文书体识别与摹写》)。
杨鲁安的作品
“唐人风格三百首,周史道德五千言” 1989年
“三百”与“五千”,两字合一,为甲骨文中的合文。
朱汉玉的作品
甲骨文书法艺术是门新的、正在发展的书法形式,对于甲骨文笔墨书法,如何以笔代刀,如何体现“刀笔味”,如何在保持甲骨韵味的基础上创新,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求真务实,这是推动书艺发展的动力。
【延伸阅读】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农学家、教育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敦煌学家、目录学家、校勘学家、古文字学家,中国现代农学的开拓者,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奠基人。
董作宾(1895~1963),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之一。
徐无闻(1931年---1993年)著名学者型书法家、篆刻家和书法教育家。
潘主兰(1909-2001年) 教书为业。多年来研究诗书画金石文字,甲骨文书法艺术造诣犹深。
杨鲁安,(1928年5月15日-2009年4月30日)生前为西泠印社理事兼收藏与鉴定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顾问。
朱汉玉,1944年生于河北鹿泉市,六十年代毕业于南开大学。教授,甲骨文学者,书法家。
图文收集于网络。文字有改动。图片有缩放剪裁。意在宣传、推介、分享、欣赏。若涉及版权请在评论告知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