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作品 | 大篆知识 | 加入收藏 大篆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大篆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大篆转换器

当前位置:大篆网 > 大篆作品 >

白谦慎:吴大澂和晚清大篆书法

时间:2023-09-07 17:56:21 编辑:大篆君 来源:大篆网

国展论坛:白谦慎的PPT

白谦慎,著名的艺术史研究学者,原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2015年6月正式受聘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这是我们温和可爱、万众瞩目的白老师回国后,与大家见面的第一场讲座,作为一只小小的粉儿,小编早已按耐不住心中的雀跃……

好啦,严肃地回归正题!《白谦慎的PPT》讲解播放已就位,真真都是极好的干货,各位童鞋请认真听讲~

白老师这场讲座的题目,叫做《吴大澂和晚清大篆书法》。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主人公——吴大澂先生。

没错,他是个官员,晚清官员做学问的还是比较多的~他做湖南巡抚期间带兵打仗,参加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被革职,从此在家赋闲。

他还是吴湖帆的祖父。让人不禁感慨艳羡诗书传家、槐阴满庭的那份厚重与荣耀。

那些年,他的名字还叫做“吴大淳”。

吴大澂初名大淳,从他为外祖父所题书名可以看出,他学习篆书很可能最早从刻图章开始。

在1年他的日记里就记载了他曾为很多人刻图章,72天中就刻了二十方图章。

也是蛮拼的……

其中有一方可能现在还存在,就是它了。

吴大澂生活在研究古文字风气甚重的苏州。6年他成为了段玉裁(15-5)的学生陈奂(6-3)的学生。也就是段玉裁的徒孙~~每天读十页的《说文解字》,这,就是他当时的日课。受此影响,吴大澂早期写的基本是小篆,特别是玉箸篆、铁线篆。

那一年后,他叫做“吴大澂”。

2年以后,为避同治皇帝载淳的讳,他改名吴大澂,他为朋友李嘉福所书扇面,写得工稳圆润。

4年后,为吴云(1-3)题写书名,对结构和用笔的把握更加深厚。

0年,他随着李鸿章的军队入陕西,登上华山,留下了他的摩崖石刻,很标准的玉箸篆。

其实此时他的篆书风格已经开始向着邓石如、吴让之一路发生变化,强调提按、节奏和韵律。

放大一点,你来感受一下~!

0年代末和0年代初他留下了一些日记,可以看到他大量写篆书的经历,并指出自己很少用行书,偶尔用行书还会自我反思一下。

不过从0年开始,他的兴趣开始转向金文书法,即大篆。当时在其老乡潘祖荫(0-1890)的带领下,京城的官员开始收藏青铜器,在北京翰林院供职的吴大澂也加入了进去。

图文皆为吴大澂描绘和摹写,线条十分流畅。

2年,吴大澂的老师、苏州金石学家吴云的《两罍轩彝器图释》出版。

此时吴大澂本人也开始收藏,并对所藏或所见作著录,他曾自述道:“洎官翰林,好古吉金文字,有所见辄手摹之,或图其形存于箧。”十分用功。

吴大澂:学霸就是这样炼成的~

关于摹写金文的方式,吴大澂他自始至终基本以一种雍容、静穆、干净的笔法来书写,与老师吴云的斑驳、颤抖很不一样。

除此之外,他借青铜器收藏来对前辈著录及青铜铭文进行广泛研究和鉴定。对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中一些假的东西的判断,直言不讳“伪而劣”“文似伪作”“此器当系伪造”。

有时也会说好,“商器甚佳,释未确”,还是蛮诚恳的。

吴大澂及其友人的信札,留下不少有关他研习金文书法的记录。在6年致陈介琪的信札中,他讲道“完白山人亦仅得力于汉碑额而未窥籀斯之藩。大约商周盛时,文字多雄浑,能敛能散,不拘一格。世风渐薄,则渐趋于柔媚。”他认为邓石如没有走到商周中去,取法不高古。

他对通晓大篆的师友所书信札,多用大篆。

瞧,有学问就是这么任性!

从与师友的信札中可以看出,经过数年的努力,吴大澂的金文书法在0年代下半期有了长足进步。

潘祖荫:你给我写的信,我已经好好地装裱起来啦~

潘祖荫:咱们有清以来,你写大篆是最棒哒!

潘祖荫:听说你临了一百本散氏盘,能临一本给我么……?

潘祖荫:……

说到临散盘,要知道,散氏盘铭文共有357字,以三日临一通的话,临百通也要历时一年左右,可见吴大澂此时已经在大篆上下过很多功夫。

后来,吴大澂果真为老师潘祖荫临写了一通。

潘祖荫: “惠临散盘,感谢,感谢。”

嗯,感谢呢~~

0年以后,他的篆书风格基本定型了。5年,他在写给吴云的儿子吴承潞的信中自诩道:“专心大篆之学,三十年来从无此嫥壹,自疑所诣突过完白山人矣。”

吴大澂:以前人人夸我不逊邓石如,现在,是时候自己夸一夸了,哈哈哈~

6年,他通过上海同文书局出版大篆《论语》《孝经》,利用当时先进的传媒手段石印法来影印他的作品,传播他的大篆书法。

吴大澂对晚清大篆书法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系统地研究大篆文字,以及先秦印章文字和陶文。

并且编撰了《说文古籀补》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字书。其体例被后世学者所沿用,如容庚《金文编》、孙海波《甲骨文编》等。

再来说说吴大澂的两位幕僚——吴昌硕和黄士陵。都是篆刻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啊~

吴昌硕最早曾是吴云的幕僚,在吴云家中见过很多金石的好拓本,1890年后成为了吴大澂的幕僚。

吴昌硕为吴大澂所治印章

吴昌硕书石鼓文

黄士陵是吴大澂出任广东巡抚时一起带到广东的,在其身边工作了两年,他存下来的很多摹古图和印章中经常提到吴大澂。

黄士陵篆书用笔更加灵活,但其追求光洁儒雅的书风与吴大澂一脉相承。

说到吴大澂的历史地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傅山。从他的世界里看看他写的大篆是个神马样纸~

喏……就是它了。

你没看错,你没看错,你没看错……

为什么感觉萌萌的?

那是因为,在傅山生活的那个时代,古文字的研究还不够严谨和发达。青主童鞋学习大篆并非临习铭文而来,而是根据诸如《汉简》《集篆古文韵海》以及晚明出版的大量字书等来书写的。

傅山:丰富力就是要这样想象~

好一点的参考就是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了。看像不像~

再来欣赏下何绍基(19-18)的大篆。

何绍基是吴大澂的外祖父……的朋友,二人也是相识,和吴大澂浑厚的中锋用笔完全不同。

何绍基:拿起笔来,一起颤抖!

潘祖荫:呵,这老头不行~

吴大澂改变了晚清大篆书风,他笔下的大篆线条,不是颤抖的、残破的、弯曲的,终其一生用笔都非常干净挺拔,流畅而儒雅。

其实呢,大家都知道王懿荣。他当时是潘祖荫的门人,也是吴大澂的结拜兄弟,关系甚好。

在这里是要解释一个情况,并不是说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所谓龙骨上的刻字也拿给吴大澂看过,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也一定知道这是古文字,对古文字的研究积累使他们有了这方面的敏感,不管是谁,都能做出一个最基本的判断。

在研究金文时,吴大澂等人一直将其当作金史的考证,毛公鼎、大克鼎、散氏盘等较长的铭文,被他们称之为“周诰遗文”“真古文尚书”。王懿荣还专门给朝廷上过奏折要重视研究金文,当作儒家的重要经典来对待。

Copyright:2014-2023 大篆转换器 www.97210.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