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篆作品 | 大篆知识 | 加入收藏 大篆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大篆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大篆转换器

当前位置:大篆网 > 大篆杂谈 >

学习篆书,从大篆还是秦小篆入手?

时间:2023-08-09 08:40:35 编辑:大篆君 来源:大篆网

  金文指铸造和鏨刻在铜器上的铭文,主要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为主。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先以毛笔书范,再按照墨迹原本刻出铭文模型,然后翻范铸造而成。因其精湛的技术,故而铭文字迹大致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书写的笔意和特征;而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铭文,大都为鏨刻而成。金文书法因时代和地域的差别,形成众多的体系和风格。其体系和风格以周秦一脉为正统,东南各国为奇变。

  商代的金文书法风貌,字形结构严谨,字形趋长方,象形程度较高,笔画有肥笔现象。用笔雄劲遒美,章法疏密有致,每篇都有自己的风韵。

  小臣缶方鼎

  西周时期是金文的鼎盛时期,书法风格总体上是朝着规整方向发展,最后达到成熟。西周早期金文书法风格总的形态是清秀雋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其结构严谨精致,行款章法自如。西周早期的书法风格约有三类。第一类风格是瑰异凝重。用笔起止不露锋芒,多用肥笔,体势凝练奇古,雄伟挺拔,因字立形,和谐得体。以《大盂鼎》《康侯簋》《何尊》为代表。第二类风格是雄奇恣放。多用肥笔,波磔明显,在一篇铭文中相同的字写法多不雷同,在其提捺、字形结构大小等方面著意进行变化。或遒劲中略带华丽,行气舒畅自由;或书写率意,不受常规严谨格局的束缚。以《作册大方鼎》《召卣》《保卣》为典型代表。第三类风格是质朴平实。字形结构平易古朴,用笔不露或甚少露锋,不用肥笔。以《利簋》和《天亡簋》最富有代表性。这类风格在西周早期为数不多,但它朴素大方,书写便捷,代表了书法演变的方向。

  大盂鼎

  西周中期,中国进入了以“礼乐”文化为标志的时代,青铜器的功用不仅用来盛物,更多的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西周中期金文书法的演变开始向著书写便捷的方向发展,字形已有较大的简化和线条化。西周中期之初许多铭文还保留著肥笔和首尾出锋的现象,中段以后则完全脱离了早期的端严谨持、凝重的格调,字形结构呈加长趋势,用笔已少波挑,肥笔很少出现,笔画粗细均匀圆润,章法布局完满规整。西周中期金文书法风格约分为三类。第一类风格用笔舒展自然,肥笔依稀可见,字形结构仍有早期的特点,而西周早期的瑰异雄奇气象已然消失。以《庚赢卣》为最典型。第二类风格质朴端庄,笔画无波磔,两端似圆箸,字形结构朴实遒美,笔势圆润厚实,章法疏朗整齐。这是西周中期最为流行的书体风格,一直沿用到春秋中期。以《大克鼎》、《师虎簋》、《史墙盘》、《永盂》等为其表率。第三类风格字形结构宽舒,笔致率意,行气自由疏放,以《十五年趞曹鼎》为代表。

  大克鼎

  西周晚期金文书法日趋规范,书法风格亦可分为三类。第一类风格字形结构和谐优美,书写自然,笔致圆润,是金文书法最成熟的形态。以《毛公鼎》《簋》《鼷》最为著称。第二类风格笔致劲健,笔势匀称,纵横成行,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风格,以《虢季子白盘》为典型。春秋时期的《秦公簋》《秦公镈》以及《石鼓文》等都与这类书风有著直接的渊源关係。第三类风格字形结构率意,章法错落自由,以《此簋》为代表。

  虢季子白盘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列国兴起。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金文书法的形式与风格均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从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局面。西方的秦国直承周脉,书法风格有浓厚的宗周色彩。字形结构趋向方正瘦劲,书写便捷,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秦公簋》与《秦公钟》即是这一书风的典型代表。关东诸国则沿用西周晚期的体系,变化较少。

  秦公簋

  春秋晚期到战国前期是社会大动荡大转变时期,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此时的金文书法也异体朋兴,千姿百态,蔚为大观。黄河中下游的齐,鲁、中山、徐、许等国盛行细长之体,文字繁简并用,书法清新秀丽,以《齐侯镈》《王孙遗者钟》为代表。笔致瘦硬,两端纤锐如针者,如《陈曼簠》;形体修长,修饰有度,犀利雋美者,如《中山王鼎》与《中山王壶》。南方诸国也曾流行修长的书体,但风格与东方风格有 所不同。笔画弧曲,书写松舒者,以《曾侯乙钟》为代表;笔画纤瘦,书写随意者,以《吴王光鉴》为典型;字形修长,笔道刚劲,纵横成行,工整隽秀者,以《蔡侯尊》《蔡侯盘》为典范。春秋末年的鸟虫书一直流行到战国前期,奇诡多变,以《王子午鼎》为极则。春秋晚期晋国的《乐书缶》为错金书,文字圆润秀劲,书体端庄精美,在春秋战国金文中别具特色。

  老师曾在文章中建议:通过我学习篆书积累的经验来看,最早学习篆书,是从《石鼓文》铭文开始的,它是战国时期的产物,与《大盂鼎》铭文、《史墙盘》铭文一样,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什么这样说呢?它和《虢季子白盘》铭文有连带关系,《虢季子白盘》 铭文中字的写法,有一部分被《石鼓文》铭文承袭了,所以它“承上”;“启下”是指《石鼓文》铭文还包含着很多小篆的方式,比如“辶”旁,等等。当下也有很多人提倡从小篆开始学篆,我的建议,一是从秦小篆开始着手,二是参照邓石如篆书,两方面临习,对于篆书用笔、字形、章法的学习都有所帮助。当然学篆书也可以从大篆开始,那么由《石鼓文》铭文开始最好不过。写《石鼓文》铭文,要写《石鼓文》铭文的全文、蓝本,以蓝本为主体,用吴昌硕来作参照。吴昌硕临的版本是宋代版本,是天一阁所藏的版本。从笔法上看,我吸收了吴昌硕的 一些东西,包括他的苍朴、厚重、变化,等等。当然,大家也可以有自己的原则,如果你喜欢,《史墙盘》铭文、《毛公鼎》铭文、小篆均可。

Copyright:2014-2023 大篆转换器 www.97210.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