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来说的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指代的是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等,小篆专指秦朝文字。
篆书中的「篆」,《说文解字》“引书也”,「引」在说文中是“开弓也”。清代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启功把「引」定义为划线、划道。我们大致可以认为是开笔而书,我以为“引”字也恰如其分的对毛笔的使用作出了一种形象的比喻,引导毛笔成字。
从时间段上划分,粗略的可以分为成秦代统一前的文字为大篆和统一后的文字为小篆。
大篆因为涵盖的时间段、文字性、演变流程上来说,很重要,所以我们大致来认识一下:
1.甲骨文:现目前最早的中国文字,材质:龟甲、兽骨,用途:占卜,时间:殷商。
2.金文:青铜器上铭文,材质:青铜器、铜镜,用途:祭祀,又称「钟鼎文」。
3.先秦文字:和各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属于同一类文字,却又区别于二者,故其代之。更多指墨迹。
甲骨文和金文首先是刻制和铸造而成,和后事的书写有所不同,也独立拥有自己的线条风格。但其中有部分甲骨文能见到书而未刻的部分,所以书的部分也是应该关注的,只是因为当下遗留的部分墨迹很少,留待未来补充。
如果说甲骨文是随意草率,更重象形的图形的话,那金文则会显得更加的端庄稳重且规范。因为从大量金文中可以看出,字体已经逐渐趋于规范,字距、行距的概念已经逐步形成,单字和整篇的美感程度相较甲骨文已经有极大的跨越。
之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金文,和出土的竹简帛书中,又有两个部分的分化,青铜器中的金文已经从象形开始蜕变为文字图案化,文字系统也逐步形成分类。而竹简更形象的体现了当时的书写状态和特征,加之各国文字的有不少区别,书写也从篆演变俗写体的,开始简化篆书,之后逐步成为隶书,现在看来各国简帛都各具特色,对于后人学篆都极有帮助。
往往学篆之人最终绕不过的便是《石鼓文》,后人称为:「第一石刻」,共计七百字,宋欧阳修曾见465字,现在仅存270字。比各类留存的篆书文字都大,也是书法史上最早的大字作品。
这里最值得提到的是,在先秦墨迹中,不同字迹书写用笔都比较单一,导致书写水平相差不大。这和汉简情况相反,说明书法的普及程度和运用领域汉代时已经大幅度提升,这和先秦时期属于统治阶级运用范围不同。
同样铸刻篆书是属于祭祀、记载等才使用的,相较于手写的简牍帛书盟书使用率是很低的,推断来说手写墨迹反而更能体现当时的主流书写水平和文字结构,铸刻更多是像装饰性的装饰文字。
今天的内容就暂时到此,希望对喜欢书法的朋友有启发,如果您喜欢请您关注我们,给予我们收藏点赞转发,并且留下您的看法想法,我们一起讨论。谢谢!